1.政务网运维背景
现如今,政府内部公文流转、行政审批、费税征缴、信息公开、信息统计与分析等大量政府核心业务越来越依赖信息化。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加,公众对政府的信息服务需求日趋迫切。
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,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步入应用维护阶段,持续可靠提供应用服务的风险已经凸显,电子政务运维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化部门关注的重点。
2.中国电子政务运维现状
· 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
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,至今大体上经历了3个重要的发展阶段,即20世纪80年代的起步阶段、90年代的重点推进阶段和进入21世纪后的加速发展阶段。90年代后期,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,在2002年17号文件的指引下,各级政府围绕“两网、一站、四库、十二金”的发展重点有序展开工作,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全面规划、整体发展的新阶段,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到目前为止,投资建设的大量信息系统已进入应用维护阶段,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由建设向运维转型的时期。
· 关键电子政务系统实行集中运维
目前,已经建设完成的国家重点“金字”工程普遍实行了全国和省级的数据和应用集中,数据和应用的集中带来了风险的集中。集中管理之后,运维工作逐渐从分布式的技术支持转向集中式、专业化的技术支持。
· 运维覆盖终端设备、网络、系统及业务应用
目前,运维工作涵盖了终端设备、网络、系统及应用的运维。据调研,主机、数据库、存储备份、网络设备等多数都是由原生产商负责,且多以国外厂商为主。应用系统软件、网络运维多数采用“谁建设,谁运维”的方式。应用服务与安全服务所占比例较小。引入咨询服务,建立规范化的运维管理体系的单位依旧是少数。
3.电子政务运维面临的挑战
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重要程度日益显现,但大量政府单位在运行维护方面依旧面临诸多挑战,总结如下:
· 对运维工作的定位不准
我国电子政务工作存在“重建设、轻维护”、“重技术、轻管理”等现象,对运维工作重视程度依旧不够。同时运维的概念模糊,依旧存在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划分不清晰,运维与升级改造的关系不明确等。
· 运维管理缺乏科学手段
很多政府单位在运维工作中,普遍采用经验法则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日常工作中常处于“救火”状态,非常被动地处理各种故障;对运维外包商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,处于粗放管理的状态。针对运维中面临的日益凸显的风险,各政府单位急需建立运维管理体系,使运维工作更加科学化、规范化和专业化。
· 普遍存在运维管理规范和运维资金预算制度的缺失
2006年国家印发的《2006-2020年信息化发展战略》明确提出,未来电子政务行动计划要建立运行、维护管理制度,从国家层面规划了电子政务运维工作的方向。但各省(市)结合本地特点,出台具有全省(市)指导意义的运维管理规范的实践依旧不多。
此外,运维费预算制度目前依旧缺失,电子政务运维资金的保障是很多政府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4.政务智慧运维管理解决方案
基于当前用户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,智慧运维管理解决方案从三个方面入手,逐一破解运维难题:
· 运行管理:运行管理主要集中于业务、网络、网元的实施监控、分析、故障排除、调度管理等内容、主要集中于面向网络的实时性监管。
· 维护管理:维护管理主要集中于网元、网络等的日常维护支撑工作的管理,包括内外部客户需求的响应、软硬件的版本管理、测试管理、日常巡检等内容,其管理主要集中于面向用户服务与网络运维的计划性、流程性与标准化、规范化。
· 用户服务管理:包括服务开通/通用流程、用户故障申告与运行管理、维护管理的融合。
政务智慧运维管理解决方案从管理者的管理视角出发,面向政务外网IT业务的全局管理,将政务外网基础架构和应用进行有效量化,完美呈现IT的投资分布,直观反映IT的动态变化对业务造成的影响和威胁,实现IT的精细化管理,帮助管理者及时做出关键决策,长效保持外网的健康、稳定运行,发挥IT对政务网络业务的最大价值。
· 业务水平分析,帮助全面掌控外网业务运行水平
业务健康指数分析:直观反映全局业务的变化趋势和健康水平,锐捷IT综合业务管理平台RIIL创新业务健康指数算法,对权重业务的可用性、宕机次数时长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(MTBF)、平均修复时间(MTTR)等进行综合分析所得;
业务雷达扫描:掌握任意时间点上各业务的健康水平分布,定位问题源;
业务卡片:反映任一业务的可用性、健康度和繁忙度水平及变化趋势,为业务能力分析提供决策依据;
业务应用分析:提供各业务横向对比分析,包括健康度、繁忙度、可用性、宕机次数、宕机时长;


· 全局掌握资源性能及运行状态,呈现IT投资价值
· 多维资源管理,可从状态、事件级别、资源类型以及自定义资源组视图查询资源信息;
· 提供ping、telnet、ssh等工具的快捷方式,方便操作;
· 可查询相关子资源、关联资源,实现双向切换;
· 提供资源操作台,快捷查看该资源的指标、事件、告警、维护记录、实时分析、知识库、拓扑定位;
· 采用Portal技术,详情窗体可自定义及任意拖拽;
· 提供资源实时性能指标分析,且均可输出图表;
· 支持计划不在线时间设定,避免计划性中断的误报。
5.客户收益
通过实施基于政务智慧运维管理解决方案后,可帮助客户逐步实现如下的战略目标:
1. 以业务服务为中心的SLA衡量IT结果;
2. 可以在问题危害业务目标之前确定并解决它们;
3. 可以控制计划内变更和计划外变更的业务风险;
4. 将IT预算用在最具业务效益的项目上;
5. 对服务管理流程进行相应控制以满足SOX符合性要求。
改善和提升信息中心的商业价值或者IT支持成本是将IT部门的人员根据ITIL进行更好的角色分类,优化人力资源结构;在相同人员数量的情况下,可支持的用户数和PC 数量提高8到9倍,提高客户满意度及IT透明度和价值,提升业务部门及终端用户的服务体验,将呼叫响应的时间从数天缩短到20分钟,将支持呼叫解决时间缩短87%,建立了与核心部门基于核心业务的SLA,逐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完整的CMDB,建立了与监控平台的紧密集成,并自动化采集来自监控系统产生的自动化预警事件。
总之,通过定制政府IT信息化内部运维流程,部署政务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运维工作效率,产生更多业务价值。